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宝宝中文网 www.bbzw.cc,穿越三国做吴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经过地主豪绅兼并土地的事件,还是暴露出很多问题。孙权经过再三考虑,和众人商议,决定改革土地政策。禁止私人土地买卖,若是无人耕种,则收归国有。在保证均田到户的基础上,保证百姓们的利益。并施行产粮大户政策,再同等亩数的情况下,比较每户的产量,产量最多的给予金银奖励和产粮大户的称号和牌匾。以鼓励百姓生产。等级分为县产量大户,郡产粮大户,等等。奖励也是由少到多,每年评选一次,可以进城接受吴王的亲自接见。而为了打压地主豪绅,孙权决定施行收入税,说白了就是收入越多缴纳税收就越多,若是按平均每户每亩田缴纳十分之一税来说,地主豪绅拥有百亩、千亩田地则需要缴纳十分之三十分之五的税。什么?嫌税多?那就把良田卖还给政府,回购的钱绝对够这些地主豪绅一生不愁吃穿了。不过因为当前的社会关系还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为主,一时间也没办法将地主一杆子打死,否则就会引起反噬,就像王莽施行新政那样,虽然政策是好的,但是不考虑当前社会制度,人文情况,没学会跑就想着飞,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摔的很惨。就因为这个收入税也没少引起官员和地主们的抵制,不过在孙权和孙坚的大力支持下,棒子大枣共同作用下,反对的声音也只能越来越小,最后不了了之。

    经济上恢复五铢钱,严禁私人铸币,一经发现,发配偏远地区充军。商会在各个城市建立典当铺。也就是后世的银行。发行银票,以供应那些数额巨大的交易买卖。凭着对应数量的银票可以在江东任意一个城市的典当铺兑换等额的金银。现在之所以能发行银票,一是因为孙权和马钧针对印刷银票研究出一套独特的防伪标识。二来也是因为这几年的江东财政收入很好,府库充盈,完全应对的了这种大型的金银交易。这也为商会的会员们提供了方便。以后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带着几箱子金银四处奔波了。

    教育上,孙权起初办学堂主要是收编那些流民的小孩的。随着各行各业的开发,在建业城定居下来的各式人等有数万人之多。这其中有青壮劳动力,当然同时也有很多小孩。孙权开的这些学堂免费给这些小孩基础的教育,启蒙教育后这些学生多数又被吸收到各研究院或各大工厂。这等于又给这些小孩解决了出路问题。对于这些流民来说,这是天大的恩惠,对于孙权来说,可以得到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这是个双赢的局面。这几年,已经有一批学生毕业,开始被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研究所既可以看做继续教育的地方,也可以被看做工作岗位,毕竟在这里除了跟着各位大师继续学习高深的知识、技能外,还要干各种打杂的事情。而那些毕业生当中,甚至有一小部分进入了幕府成为一些基层的文吏。能进入幕府的都是这批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工作中自然表现得很优秀。这些人的优秀表现被敏锐的张昭注意到了,一打听才知道他们都是来自孙权那个不起眼的学堂。于是向孙坚汇报了这件事。一个是征战天下多年的枭雄,一个是千古智者代言人,眼光、谋略、智慧、胸襟、气魄都非常人可比,他们自然一眼看出这个学堂意义重大。

    孙坚现在虽然已经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在军事上也节节胜利,一时声势大振。然而,这两位真正的上位者知道,江东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其根基太浅,内部问题

    还有很多没有理顺。别的不说,随着孙坚打下的地盘日益增大,缺乏人手问题也日益严重。孙坚集团的人才一向凋零,不像曹魏集团坐拥中原富庶之地,治下世族林立。世族虽然增加了管治的难度,但同时也源源不断地为统治者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孙坚缺乏大量的读书人,尤其是基层的官吏导致有些县甚至连县官都配不齐。

    而城中的达官贵人听闻孙坚对这个学堂的重视,不但任命第一臣张昭去当祭酒,还亲自去揭牌剪彩,据说还有在开学典礼上发言的打算,于是都蠢蠢欲动。而在进一步得知各位将军的子嗣都已经决定在这个学堂读书,还分别拜了左慈和赵云为师后,这些达官贵人都携带着自己的子侄蜂拥而至,纷纷要让他们投入学堂学习。这个时代礼教大防远没有明清时那么严苛工程朱理学也还没诞生。像什么裹小脚啊、三步不出闺房啊、女子不得抛头露脸啊之类的种种畸形的、变态的限制女子行为的规矩也还没面世。再加上是乱世,这几十年来死了上千万人口,能存活下来的人还不到三分之一。这个时候,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去关心礼教问题真是吃饱了撑着。贫苦百姓是不大可能有这些臭规矩的,也许只有一些豪门世族、达官贵人才会稍微关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但是绝不会太严苛。离孙权最近的例子就是孙尚香,她带着一百女兵整天昨昨呼呼的到处生事,不但经常出入军营,历史上记载她还曾带着吴国兵吏在荆廾闹市横行不法,其彪悍气可见一斑。身为吴国郡主的她没有一点后世大家闺秀的形象,什么礼教啊、什么男女之防啊对她来说统统是狗屁。这种贵族子女尚且如此,平民百姓可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